
李双,女,1982年11月出生,硕士研究生,讲师,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。自站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,她便深知,她肩负的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职责,更是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。多年来,她始终以“四有”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,努力用行动践行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。
课堂,是她立德树人的主战场。她坚信,教育的根本在于“育人”。外语课堂不仅是学习异国语言的窗口,更应是坚定文化自信、厚植家国情怀的沃土。为此,她倾注了大量心血探索“课程思政”的教学实践。她主持建设的省级一流课程和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省级课程思政“示范课程”,便是这一探索的结晶。她力求将价值引领像盐溶于水一样,无声地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,让学生们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,潜移默化地涵养品格、启迪思想。为了让这份探索产生更大的共鸣与效益,先后为新进博士生、全院及全校教师作了三场课程思政专题讲座,很荣幸能与同仁们分享她的心得与困惑,共同推动育人理念的深化。这份努力也获得了认可,她荣幸地获得了 “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” 的称号,并在多项教学竞赛中,包括获得全国特等奖、一等奖等8项省级及以上教学奖励,对她而言,最大的欣慰不是奖项本身,而是她的比赛作品被数字出版、视频在官网供同行参考,这意味着她们的教学探索能惠及更多师生,这远比个人荣誉更令人振奋。同时,她主持了2项省级教改项目,其中一项已获结题“优秀”。目前正致力于“综合英语PLP-S课程思政教学模式” 这一重点项目的探索。她期望能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,让思政育人在外语课堂中真正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学生,是她教育生涯的中心点。她始终认为,教师与学生,是教学相长的生命共同体。她珍视与每一位学生的相遇,并努力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同行者与守护者。她曾担任专职辅导员一年、兼职班主任两年。那段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时光,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,也让她体会到“身教胜于言传”的真谛。无论是在全院新生见面会上描绘大学蓝图,还是在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送上临行嘱托,她都视之为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宝贵机会,言语间承载的是她对他们最真挚的期盼与祝福。她坚持每年为全院专四考生举办公益讲座,希望能用她的经验,为他们的奋斗之路扫清一些障碍,点亮一盏微灯。看到学生们豁然开朗的表情,是她最大的满足。此外,她还指导了2项大创项目(其中国家级1项),在与学生们一起构思、调研、实践的过程中,她见证了他们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,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时常给她带来新的启发。
社会,是她践行师德的延伸台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她坚信她们的视野不应局限于校园,更应主动服务社会,将知识和教育的能量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。她曾带队前往开慧镇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。在那里,她不仅指导学生们教学实践,更积极联络附属小学,推动“送课下乡”,组织研讨课。当她看到乡村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,她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公益的决心,希望能为促进教育公平贡献自己绵薄之力。她尤其注重引导学生们树立文化自信,担当起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使命。令她自豪的是,她指导的 “用英语说好湖南故事”短视频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,并在 “湘微教育”、省外事办官网等平台展播,被红网报道。当湖湘文化通过学生们的镜头和英语叙述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时,她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骄傲。在 “外研社·国才杯”“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”等重大赛事中,她带领学生们反复打磨,精益求精。近五年,他们共同收获了6项省级及以上奖项,包括国家级一等奖、二等奖的突破。对她而言,奖杯固然是对付出的肯定,但更珍贵的是,在这个过程中,她和学生们一同更深地理解了脚下这片土地,更笃定了要用外语“传播好中国声音”的责任。正如校园网报道中所言,她愿始终以 “融”汇中外与“赛”场实践之法,去培育一颗颗跳动的“中国心”。
初心不改,笃行不怠。回望来路,她深知自己取得的每一点成绩,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、同仁的帮助和学生的信任。她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,尽了一名教师应尽的本分。她始终铭记,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未来,她将继续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赤诚,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,在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崇高事业中,继续书写她的平凡篇章,努力做出新的、更大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