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校第一附属小学美术教师鲁琼的工笔作品
入选湖南青年工笔画家微展览
我们把这次微展览的参展作者年龄界定在25-35岁之间,基本上为八零后与九零后。他们正在展露头角,但多为零散状态,没有形成一股整体力量,即使是在美术界,对这个群体的创作情况也了解得不多。湖南省工笔画学会以“青年工笔”为主题做一个系列的微展览,陆续地推出这批年轻画家,试图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。
它包含两个关键词:“青年”和“工笔”。“青年”意味着一种朝气,开放、自信,但也不可避免地冲动、迷茫。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生活需要体验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需要面对。1980以及199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,在生活经历、知识结构以及心胸视野上,迥异于父辈,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在与上一代人拉开距离。
但是,我们不拒绝使用“工笔”这个具有历史分量的概念,所以仍然使用这个古老的画种,来作为沟通内心感受与外部世界的桥梁。从最基本的材料和技法来看,青年工笔画家的创作其实是对于前辈的一种延续。言下之意就是,我们并未叛逆,但我们在超越。所以,我们认同“青年工笔画家”这样一个身份。
这是一个图像铺天盖包裹生活的时代,一个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教育的普通民众都能拿手机拍摄现实,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。任何一种艺术主张、创作观念都无法一统江湖。对于一个处在这种语境中的青年工笔画家而言,其工作之所以还有存在的价值,就在于他仍然在给我们提供一种视觉可能,以及一种生命审视。
在当代青年工笔画中,操作手段、技术媒材和视觉形式,都没有被预先设定为创作状态和学术意义的唯一指向。因为我们知道,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,还需要回到存在本身。
每个人都曾经相信,自己是这么独一无二地存在于世间。
就像恋物癖者不可抑制的收集一切令他着迷的东西,这些微小而琐碎的片段,就像不完整的自己散落在四处,经年累月地一点点收集,一块块拼起,这无疑是有趣的过程。
可人生终究不是一幅拼图,一定会有完满的尽头。对多数人而言,恐怕终其一生都将是“未完成”,总有一些东西像是丢失的拼图碎片,永远无法寻回。
即使是这样,也请不要放弃寻找,那些可能藏在隐秘角落和永远丢失掉的,仍然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,它也会用微弱的光指引我们前行,努力去接近更真实和纯粹的自己。
触动诗人写出的诗篇,值得作曲家谱出的乐章,被画家定格成永恒的瞬间,这些艺术存在的一切原因都来自人们内心,无关种族与肤色,同样也无关于性别。
人们认为女性天生更加柔和、敏感、细腻,偶尔还很尖锐,这些特质就变成了她们作品的独特印记。而我眼中的自己却是这样:敏感但不够敏锐,细腻却不见得入微,尖锐又未必准确,连柔和也可能只是假象。
对自己的怀疑和否定再多,还是会去想,生活中这么多细密的美好,粗心的人就遗漏过去,但总有人会转回头拾起。停下来,慢一点,即使是碎掉的玻璃,也会变成动人的诗句。
当看到的越多,眼界渐渐变得宽阔,发现创作的本质终究还是源于作者的思考,如果能透过熟视无睹的表象,用自己的角度和方式行进,努力去寻找独立创作的方向和恰当的手法进行表达,这种虔诚会比一切状似高深的精妙手段动人的多。
这样的作品没有波澜壮阔的景象,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绪,笔触所及的都只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日日年年、细细密密的感受和体悟而已。匆忙性急的人,许会觉得索然无趣,好在总有慢性子的观者,把一幅幅图画一遍遍温习着,好像在这些画里也能找到自己曾经掉落的碎片里的诗意。
2014年,“律动”湖南省女画家协会作品展,后湖国际艺术区,长沙
2014年,“象为心印”中国当代优秀工笔花鸟画联展,诚丰美术馆,珠海
2013年,《似似非非》湖南青年工笔画家提名展,于斯空间,长沙
2013年,《殊图同归》五人联展,藏福美术馆,长沙
2013年,“象为心印”——中国工笔花鸟画研究工作室莫高翔师生联展,深圳市博物馆,深圳
2012年,个人展览《密语•无声》,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,长沙
2012年, “物象与心象”湖南省工笔画学会新人新作展,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府美术馆,长沙
2011年, “象为心印”——中国工笔花鸟画研究工作室莫高翔师生联展,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府美术馆,长沙
2007年,获“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7年度硕士研究生作品展”优秀作品奖
=2&from=timeline&isappinstalled=0#rd